找到相关内容28620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1948年,来庐山归宗寺和栖贤寺垦荒种植,后又居住天池喇嘛塔。   解放后,果一曾去永修云居山真如寺,1954年来东林寺,但因寺庙田产已被划出,生活无以为济,转到莲花洞、马尾水一带苦志修行,欲重振东林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立社念佛万古师(续)

    宁波)人,初往东掖山(在今浙江临海境内)从义全出家。至道二年(996),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,作《誓生西方记》及《念佛三昧诗》1卷。咸平四年(1001),著《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》、《大弥陀忏仪》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5786278.html
  • 从“相”到“象”

    境相、识相分解下去,这样境相、识相空、缘相空、缘相之缘相亦空,如此层层肢解,任何“相”都成了无实体的空架子,借助于遮诠意义上的缘生法,“相”被解构。大至世界,至万物、人、我,在被还原为无自体的众缘之后...

    贡华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886377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六课

    一种错乱意识。   我们的分别也有错误,什么样的错误呢?比如把阳焰执著为水,或者把花色的绳索认为是毒蛇。“啊,这里有蛇啊!多害怕啊!”有些胆子比较的人,不要说是真正的蛇,连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般若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486464.html
  •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讲略

    萨埵,谓龙树亲承萨埵也。  [释]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至宜修佛乘  佛乘者,指此即身成佛之秘密乘也。《大日经》云:我今正开演,为彼大乘器,故知此秘密乘正被上根上智之机,虽亦旁被机,然只在未乘神通乘前...《真身观》文云,以观佛身故,亦见佛心,佛心者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《净土论注》云:一者众生缘是悲,二者法线是中悲,三者无缘是大悲。又云无缘慈悲者,住三轮清净观,以无依无得心起大悲,是佛心者,大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0086957.html
  • 马祖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开示方法

    或许或否,此意如何?答曰:频呼玉原无事,只要檀郎认得声。  1.盐官召法空,法空不了事  禅宗的种种方法,只为学人悟得本真实相,学人遗弃本真实相,只在“文字理路”上妄求知解,结果是“吐妄念之丝,作无...

    苏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687036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 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 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王珍 邓庆平  所谓佛教的生死观,是佛教对人的生死现象和奥秘的总看法。《妙法莲华经·方便品第二》说,“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”,这一大事因缘便是渡脱众生出生死苦海。相传,释迦牟尼出于对人生实相的体察,经过七日七夜的禅观思维,看尽生死,证悟得道,而后广说教法。经过长期的发展,佛教积累了一整套消除人的“无明”,安抚人的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晚唐五代洪州禅对儒、禅者之影响

    疮痍。  (《读岘山碑》)  落苔红樱桃熟,侵井青纤燕麦长。  吟把离骚忆前事,汨罗春浪撼残阳。  (《湘中窝居春日感怀》)  春风吹蓑衣,暮雨滴箬笠。  夫妇耕共劳,儿孙饥对泣。  田园高且瘦,赋税...

    朴永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3087052.html
  •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[一]

    皆为烦恼业识所障,深迷不觉,非经指点开示,终无得见诸佛体性。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,赫赫天光师子座上,卢舍那佛放光。 在华藏世界,大香水海中,有一莲台,上大下,共二十层,状如莲华,中有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420687080.html
  •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

    ,释迦出时,但值十八一切智人,释此不同。兴皇法师云:初六人从闻慧生,即阿兰迦兰等,中六人从思慧生,即尼健子若提子等,後六人从修慧生,谓须跋陀等。什师云:六师有三部,大同异,皆以苦行为本,初六诵四韦陀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1087105.html